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胡世将镇江府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一、《华阳集》卷一
四郊多垒,每深当宁之忧;
十国为连,尤重殿邦之寄。
将使闾阎之安堵,其惟师帅之得人。
爰择时髦,肆颁明命。
具官某论笃古今,而富渊源之学;
智周事物,而高练达之材。
尝进列于从班,蔚有声于词掖
方时多故,庸许即安?
载稽望实之孚,宜委蕃宣之重。
眷朱方之会府,当行阙之上游。
田桑或废于兵屯,狱讼靡关于吏课。
兴言积弊,深轸至怀。
宣帝闵斯民愁恨之声,以为守相之任;
文皇录刺史才否之状,用昭废置之公。
朕师其言,今以命尔。
往究厥职,别俟宠褒。
范希朝京西都统制810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阊阖风至。
太白星高。谋帅护边。
国之大计。具官范希朝
忠贞勤俭以为质。惠和智勇以为用。
一代名将。三朝信臣
朕以西边。列镇三四。
若有总统。则易成功。
思得良帅有威名者。并护诸将。
岁一巡边。乘秋顺令。
扬其威武。则南牧之马。
引弓之人。知我有备。
不战而去。谁其任者。
无如希朝。以尔有朔方之荣。
振武之效。功在疆场。
名闻羌戎。惟实与声。
皆副是选。今拜尔为大将
尊尔为司徒。节制进退。
一令咨禀。倚望如右。
可不慎欤。可充京西都统
军使邠宁节度使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
方之气。
凝为将星。
王者法天。
选命豪杰。
授之以鈇钺。
拜为将军
以威西戎。
以护中夏
而倚望若是。
安可非其人哉。
某官某。
出忠入孝。
仗信抱义。
行有馀力。
学剑读书。
郁然将材。
用兼文武。
自领军卫。
为我爪牙。
夙夜警巡
不懈于位。
材官知训。
环列增勋。
服勤五年。
兹为成绩。
可以移用。
使之守疆。
郇邠大藩。
控扼胡虏。
若得良将。
则无外虞。
知臣者君。
非尔不可。
仍加副相
以重是行。
勉树勤劳。
式光宠擢。
韦审规西川节度副使御史中丞李虞仲崔戎姚向温会等并西川判官赐绯检校省官御史821年2月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西川曰益部。
地有险。府有兵。
屏华。号为难理
故吾命文昌为帅长。俾镇抚焉。
次命审规为上介。俾左右焉。
又命虞仲等为庶寮。俾咨度焉。
进言者谓文昌贤而审规辈才。以才佐贤。
蜀必理矣。辍三署吏赞丞相府
宪官职加台郎暨一命再命之服以遣之。其于张大光荣。
与四方征镇之宾寮不侔矣。尔等苟佐吾丞相以善政闻。
使吾无一方之忧。吾宁久遗汝于诸侯乎。
尔其勉之。可依前件。
金陵立功将士等敕书807年11月5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浙西立功将士等。朕自临寰宇。
已再逾年。以忠恕牧万人。
以恩信驭百辟。动必思于恤隐。
静无忘于泣辜。庶乎驯致小康。
寖兴大道也。李锜因缘属籍。
践历官常。包藏祸心。
素怀枭獍之性。彰露凶德。
忽发豺狼之声。朕念以宗枝。
务于容贷。谕以迷复。
卒无悛心。而乃保界重江。
窃弄凶器。抗拒朝命。
驱胁师人。背德欺天。
乱常干纪。蜂虿之毒。
流于郡县。犬彘之行。
肆于闺门。恶稔祸盈。
亲离众叛。人神共弃。
天地不容。卿等忠愤闇彰。
义勇潜发。变疾风雨。
谋先鬼神。中推赤心。
前蹈白刃。率其膂力。
死命于军前。擒其凶魁。
生致于阙下。廓千里之沴气。
济一方之生人。诚感君亲。
义激臣子。临危见不夺之节。
因事立非常之功。予嘉乃诚。
一念三叹。至于图劳懋赏。
询事策勋。各有等差。
续当处分。故先宣慰。
宜并悉之。冬寒。
卿等各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策林 其三十 三十审官(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官既备而事未举。才既用而政未成者。
由官与才不相得也。且官有大小繁简之殊。
才有短长能否之异。称其任则政立。
枉其能则事乖。故先王立庶官而后求人。
使乎各司其局也。辨众才而后入仕。
使乎各尽其能也。如此则官虽省。
才虽半。可得而理矣。
若以短任长。以大授小。
委其不可而望其可。强其不能而责其能。
如此则官虽能。才虽倍。
无益于理矣。故曰任小能于大事者。
犹狸搏虎而刀伐木也。展长才于短用者。
犹骥捕鼠而斧剪毛也。所不相及。
岂不宜哉。王者诚能量众才之短长。
审庶官之小大。俾操凿枘者无圆方之谬。
备轮辕者适曲直之宜。自然人尽其能。
职修其要。彝伦日叙。
庶绩日凝。又何患乎事不举而政未成哉。
策林 其六十七 六十七议释教(僧尼)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
汉魏以降。
像教寖兴。
或曰足以耗蠹国风。
又云足以辅助王化。
今欲禁之勿用。
恐乖诱善崇福之方。
若许之大行。
虑成异数殊俗之弊。
裨化之功诚著。
伤生之费亦深。
利病相形。
从其远者。
臣闻上古之化也。
大道惟一。
中古之教也。
精义无二。
盖上率下以一德。
则下应上无二心。
故儒墨六家不行于五帝。
道释二教不及于三王。
迨乎德既下衰。
道又上失。
源离派别。
朴散器分。
于是乎儒道释之教。
鼎立于天下矣。
降及近代。
释氏尤甚焉。
臣伏睹其教。
大抵以禅定为根。
以慈忍为本。
以报应为枝。
以斋戒为叶。
夫然。
亦可诱掖人心。
辅助王化。
然臣以为不可者有以也。
臣闻天子者奉天之教令兆人者奉天子之教令。
令一则理。
二则乱。
若参以外教。
二三孰甚焉。
况国家以武定祸乱。
以文理华夏。
执此二柄。
足以经纬其人矣。
而又区区西方之教。
与天子抗衡。
臣恐乖古先惟一无二之化也。
然则根本枝叶。
王化备焉。
何必使人弃此取彼。
若欲以禅定复人性。
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在。
若欲以慈忍厚人德。
则先王有忠恕恻隐之训在。
若欲以报应禁人僻。
则先王有惩恶劝善之刑在。
若欲以斋戒抑人淫。
则先王有防欲闲邪之礼在。
虽臻其极则同归。
或能助于王化。
然于异名则殊俗。
足以贰乎人心。
故臣以为不可者以此也。
僧徒月益。
佛寺日崇。
劳人力于土木之功。
耗人利于金宝之饰。
移君亲于师资之际。
旷夫妇于戒律之间。
古人云。
一夫不田。
有受其馁者。
一妇不织。
有受其寒者。
今天下僧尼。
不可胜数。
皆待农而食。
待蚕而衣。
臣窃思之。
晋宋齐梁以来。
天下凋弊。
未必不由此矣。
伏惟陛下察焉。
转运使以汴河水浅运船不通请筑塞两岸斗门节度使以当军营田悉在河次若斗门筑塞无以供军80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川以利涉。竭则壅税。
水能润下。塞亦伤农。
将舍短以从长。宜去彼而取此。
汴河决能降雨。流可通财。
引漕运之千艘。实资积水。
生稻梁于一溉。亦藉馀波。
利既相妨。用难兼济。
节度使以军储务足。思开窦而有年。
转运司以邦赋贵通。恐负舟而无力。
辞虽执竞。理可明徵。
壅四国之征。其伤多矣。
专一方之利。所获几何。
赡军虽望于秋成。济国难亏于日用。
利害斯见。与夺可知。
为人上宰相书805年2月19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二月十九日。某官某乙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
书曰。古人云。
以水投石。至难也。
某以为未甚难也。以卑千尊。
以贱合贵。斯为难矣。
何者。夫尊贵人之心。
坚也强也不转也。甚于石焉。
卑贱人之心。柔也弱也自下也。
甚于水焉。则合之难也。
岂不甚于水投石哉。然则自古及今。
往往有合者。又何哉。
此盖以心遇心。以道济道故也。
苟心相见。道相通。
则水反为石。石反为水。
则其合之易也。又甚乎以石投水焉。
何者。石之投水也。
犹触之有声。受之有波。
心道之相得也。则贵者不知其贵也。
贱者不知其贱也。当其冥同䜣合之际。
但吻然而已矣。其合之易也。
岂不甚于石投水哉。噫。
厥道废坠。不行于代久矣。
故贵者自贵耳。贱者自贱耳。
维同心同道。不求相合也。
今某之心。与相公之心。
愚智不侔也。今某之道。
相公之道。小大不伦也。
矧又尊卑贵贱之势相悬。如石焉。
如水焉。而欲强至难为至易。
无乃不可乎。然则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抑有由也。伏以相公方今佐裁成之道。
当具瞻之初。窃希变天下水石之心。
相公始也。通天下贵贱之道。
自某始也。不然者。
夫岂不自知其狂进妄动哉。伏望少留听而毕辞焉。
幸甚幸甚。某伏观先皇帝之知遇相公也。
虽古君臣道合者。无以加也。
然竟不与大位。不授大权。
不尽行相公道者何哉。识者以为先皇父子孝慈之间。
亦古未有也。盖先皇所以辄以知人之明用贤之功致理之德。
以留赐今上也。亦犹太宗李绩而使高宗宠用之也。
故今上在谅阴而特用也。相公郎官而特拜也。
推此二者。有以见识者之言信矣。
斯则先皇知遇之恩。贻燕之念。
今上速用之旨。倚赖之诚。
相公宠擢之荣。托寄之重。
自国朝以来。三者兼之。
甚鲜矣。故某窃惟相公自拜命以来八九日。
得食不暇饱。得寝不暇安。
行则𢥠然。居则惕然。
思所以荅先皇之知。副今上之用。
允天下之望哉。某窃以为必然矣。
况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洪业。
虽物不改旧。而令宜布新。
是以百辟倾心。慺慺然以待主上之政也。
万姓注目。专专然以望主上之令也。
四夷侧耳。禺禺然以听主上之风也。
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待其政者。
勤惰邪正系其中焉。望其令者。
忧喜亲疏生其中焉。听其风者。
畏侮动静出其中焉。而将来理乱之根。
安危之源。尽在于三者之中矣。
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
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
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
尝闻于师焉。曰天子之耳。
待宰相之耳而后聪也。天子之目。
待宰相之目而后明也。天子之心识。
待宰相之心识而后圣神也。宰相之耳。
待天下之耳而后聪也。宰相之目。
待天下之目而后明也。宰相之心识。
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启发圣神也。然则下取天下耳目心识。
上以为天子聪明神圣者。此宰相之本职也。
而为匡辅缉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两耳听之。
两目视之。一心思之。
则朝廷之得失。岂尽知见乎。
必不尽也。而况于天下之得失乎。
相之耳目得聪明乎。必未也。
而况于上以为天子聪明圣神乎。然则天下聪明心识。
取之岂无其道耶。必有也。
在乎知与不知。行与不行耳。
噫。自开元以来。
斯道寖衰。鲜能行者。
自贞元以来。斯道寖微。
鲜能知者。岂惟不知乎。
不行乎。又将背古道而驰者也。
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颠为心。
今则敏行逊言全身远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为务。
今则不接宾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开閤为名。
今则锁其第门而已矣。致使天下之聪明。
尽委弃于草木中焉。天下之心识。
尽沈没于泥土间焉。则天下聪明心识。
万分之中。宰相何尝取得其一分哉。
是故宠益崇而谤益厚。岁弥久而愧弥深。
至乃上负主恩。下敛人怨。
行止寝食。自有惭色者。
夫岂非不得天下聪明心识之所致耶。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易其辙乎。是以聪明损于上。
则正直销于下。畏忌慎默之道长。
公议忠谠之路塞。朝无敢言之士。
庭无执咎之臣。自国及家。
寖以成弊。故父训其子曰。
无介直以立仇敌。兄教其弟曰。
无方正以贾悔尤。先达者用以养身。
后进者资而取仕。日引月长。
炽然成风。识者腹非而不言。
愚者心竞而是效。至使天下有目者如瞽也。
有耳者如聋也。有口者如含锋刃也。
如此。则上之得失。
下之利病。虽欲匡救。
何由知之。嗟乎。
自古以来。斯道之弊。
恐未甚于今日也。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变其风乎。是以慎忌积于中。
则政事废于表。因循苟且之心作。
强毅久大之性亏。反谓率职而举者不达于时宜。
当官而行者不通于事变。故殿最之书虽具而不实。
黜陟之法虽备而不行。欲望恶者惩。
善者劝。或恐难矣。
古之善为宰相者。岂尽得贤而用之乎。
岂尽知不肖而去之乎。盖在于秉钧轴之枢。
握刀尺之要。刬邪为正。
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
不谓善之尽有。能使恶之必改。
不谓恶之尽无。成此功者无他。
惩劝之所致耳。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提其纲。使偫目皆自张乎。
是以惩劝息于此。则贤能乏于彼。
故岳镇阙而不知所取。台省空而不知所求。
今则尚书六司之官暨于百执事者。大凡要剧者多虚其位。
閒散者咸备其官。或曰。
所以难其人重其禄也。嗟呼。
徒知难其人而阙之。不知邦政日归于下吏也。
徒知重其禄而爱之。不知稍食日费于冗员也。
损益利害。岂不明哉。
古之善为宰相者。虚其怀。
直其气。苟有举一言者。
必从而索之。苟有荐一善者。
必随而用之。然后明察否臧。
精考真伪。得人者行进贤之赏。
谬举者坐不当之辜。自然审轮辕以相求。
谨关梁以相保。故才无乏用。
国无废官。岂可疑所举之未精。
而反失其善。重所仕而不苟。
而反废其官。与其废官。
宁其虚授。与其失善。
宁其谬升。但在乎明覈是非。
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
当自辨焉。然则为宰相者。
得不思振其领。使众髦皆举乎。
是以庶政阙于内。则庶事斁于外。
至使天下之户口日耗。天下之士马日滋。
游手于道途市井者不知归。托足于军籍释流者不知反。
计数之吏日进。聚敛之法日兴。
田畴不辟而麦禾之赋日增。桑麻不加而布帛之价日贱。
吏部则士人多而官员少。奸滥日生。
诸使则课利少而羡馀多。侵削日甚。
举一知十。可胜言哉。
况今方域未甚安。边陲未甚静。
水旱之灾不戒。兵戎之动无期。
然则为宰相者。得不图将来之安。
补既往之败乎。若相公用天下之目观而救之。
夫岂无最远之见乎。用天下之心图而济之。
夫岂无最长之策乎。策之最长者。
见之最远者。在相公鉴而取之。
诚而行之而已。取之也。
行之也。今其时乎。
时之为用大矣哉。古者圣贤。
有其才无其位。不能行其道也。
有其才有其位无其时。亦不能行其道也。
必待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然后能行其道焉。
某窃见相公曩时制策对中。论风化浇淳之源。
明天人交感之道。陈兵灾救疗之术。
可谓有其才矣。又伏见今月十一日制词云。
其代予言。允属良弼。
必能形四方之风。成天下之务。
可谓有其时矣。今相公有其才有其位有其时。
则行道由已。而由道乎哉。
某又闻一往而不可追者时也。故圣贤甚惜焉。
方今拭天下之目。以观主上之作为也。
侧天下之耳。以听相公之举措也。
如此。则相公出一言。
不终日而必闻于朝野。主上发一令。
不浃辰而必达于华夷。盖主上辑百辟和万姓服四夷之时。
在于此时矣。相公充人望代天工报国之恩。
正在于今日矣。或者曰。
君臣之道至大也。可以渐合。
不可以速合也。天下之化至大也。
可以渐行。不可以速行也。
贤人之事业至大也。行之可以枉尺而直寻也。
某以为殆不然矣。夫时之变事之宜。
其间不容息也。先之则太过。
后之则不及。故时未至。
圣贤不进而求。时既来。
圣贤不退而让。盖得之则不啻乎事半而功倍也。
失之则不啻乎事倍而功半也。嗟乎。
或者徒知渐合其道。而不知启沃之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渐行其化。而不知燮理之时失于渐中矣。
徒知枉尺而直寻。而不知易失于时。
则难生于渐中。虽枉寻不能直尺矣。
近者宰相道不行化不成事业不光明。率由乎有志于渐中矣。
请以前事明之。某尝闻太宗顾谓偫臣曰。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能胜残去杀。
当今大乱之后。将求致理。
宁可造次而望乎。魏文贞曰。
不然。夫乱后易理。
犹饥人易食也。若圣哲施化。
人应如响。期月而可。
信不为难。三年成功。
犹谓其晚。太宗深纳其言。
封德彝辈共非之曰。不可。
三代以后。人渐浇讹。
皆欲理而不能。岂能理而不欲。
魏徵书生。不识时务。
信其虚说。必乱国家。
于是太宗卒从文贞之言。力行不倦。
三数年间。天下大安。
戎狄内附。太宗曰。
惜哉不得使封德彝见之。斯则得其时行其道不取于渐之明效也。
况今日之天下。岂弊于武德之天下乎。
相公之事业。岂后于文贞之事业乎。
在于疾行而已矣。所以主上践阼未及十日
而宠命加于相公者。惜国家之时也。
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献于执事者。
相公之时也。夫欲行大道树大功。
贵其速也。盖明年不如今年。
明日不如今日矣。故孔子曰。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此言时之难得而易失也。伏惟相公惜其时之易也而不失焉。
虑其渐之难也而不取焉。抑又闻济时者道也。
道者权也。权者宠也。
故得其位。不可一日无其权。
得其权。不可一日无其宠。
然则取权有术也。求宠有方也。
盖竭其力以举职。而权必自归。
忘其身以徇公。而宠必自至。
权归宠至。然后能行其道焉。
伏惟相公详之而不忽也。抑又闻不弃死马之骨者。
然后良骥可得也。不弃狂夫之言者。
然后嘉谟可闻也。苟某管见之中有可取者。
俯而取之。苟刍言之中有可采者。
俯而采之。则知之者必曰。
如某之见。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通情达识之士。
得不比肩而至乎。闻之者必曰。
如某之言。犹且不弃。
况愈于某之徒欤。则天下謇谔敢言之士。
得不继踵而来乎。伏惟相公试垂意焉。
则天下之士幸甚。某游长安
仅十年矣。足不践相公之门。
目不识相公之面。名不闻相公之耳。
相公视某何为者哉。岂非介者耶。
狷者耶。今一旦卒然以数千言尘渎执事者。
又何为哉。实不自揆。
欲以区区之闻见。裨相公聪明万分之一分也。
又欲以济天下憔悴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相公以为何如何如。
贺册太皇太后824年2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臣某言。伏见制书。
二月十八日册立太皇太后。徽章克备。
庆赐远行。荣冠古今。
泽周寰海。伏惟皇帝陛下缵承列圣。
欢奉两宫。太皇太后含饴保和
重光謺庆。汉仪盛于长信。
周祚兴于大任。方之圣朝。
彼有惭德。臣远守巴峡
不获称贺阙庭。无任抃跃屏营之至。
连州刺史谢上表815年5月11日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臣某言。伏奉去年三月七日制。
授臣使持节连州刺史。恭承睿旨。
跪奉诏书。皇恩重于邱山。
圣泽深于雨露。抃舞失次。
神魂再扬。臣某诚欢诚惧顿首顿首。
臣性本愚拙。谬学文词。
幸遇休明。累登科第。
出身入仕。并不因人。
德宗临御之时。臣忝御史
陛下龙飞之日。臣忝郎官
恭守章程。勤修职业。
权臣奏用。盖闻虚名。
实非曲求。可以覆视
迹卑易枉。无路自明。
亦缘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
竞生口语。广肆加诬
伏赖陛下至仁。特从宽典
举以缘坐。贬佐遐藩。
屡易星霜。频经恩赦。
犬马怀恋。寝兴匪宁。
惟读佛经。愿延圣算。
昨蒙诏命。追赴上都
随例授官。俾居远郡。
在臣之分。荣幸已多。
陛下孝理宏深。皇明照烛。
哀臣老母羸疾。闵臣一身零丁。
特降新恩。移臣善郡。
光荣广被。母子再生。
凡在人臣。皆感圣德。
凡为人子。皆圣慈。
岂惟贱臣。独蒙恩造。
不觉喜极。至于涕零。
殷王俯念于前禽。且闻解网。
汉帝有哀于少女。爰命罢刑。
方之圣朝。不足多尚。
感召和气。慰安偫生。
非臣殒越。所能上报。
伏以南方疠疾。多在夏中
自发郴州。便染瘴疟。
扶策在道。不敢停留。
即以今月十一日到州上讫。谨宣圣旨。
以示远人。恭述诏条。
所期安复。无任感恩恋阙之至。
汴州刺史厅壁记827年5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本朝以浚仪汴州刺史治所。自隋酾新渠。
吸黄河而东行。州含其枢。
为天下剧。内屏王室。
东雄诸侯。居无事时。
常带廉察使。兵兴已还。
益以节旄。用人得否。
系国轻重。长庆四年
诏书命河南尹燉煌令狐公来莅来刺。锡之介圭使印兵符
汴人交贺。肴醳腾贵。
惟是邦始都于魏惠王。始郡于宇文周
星躔回环。天驷垂光。
地为四战。故其俗右武。
人具五都。故其气习豪。
公自为宰相时。已熟四方之利病。
凡所戾止。参然前知。
既视事三日。挹偫吏与之言曰。
吾食止圭田。吾用止公入。
凡他给过制伤廉浼洁者悉罢之。壹归乎公藏。
凡曲防苛禁不情乖体者悉刬之。壹出乎令典。
凡关徵船算夺时专利者悉更之。壹遵乎诏条。
然后刑丽事而详。赏以时而均。
兴学以劝蓺。示宽以化勇。
居数月。而汴州人恂恂然无复故态。
明年大成。议者若曰。
奕奕浚都。国之咽颐。
咀清咽和。旁畅四支。
东夏黠马。由我以肥。
浚之治。非所泽于所履而已。
初公七代祖在隋为纳言大业中持节居此。
亦号刺史。距今馀二百年。
公实能似。既拜阙。
发鱼书合左右契。由阼阶跻。
遐踵前武。歆然如闻其馨香。
肃然如睹其形容。信乎君子之泽远而有光辉也。
他日。命游梁客志之。
书于厅事。谨桉前贤之在此堂者。
平原首之。陆氏撰节度使记。
揭于东壁详矣。今公命为刺史记。
书于右端。谨月而日之。
以公为冠。大和元年夏五月某日记。
因论七篇(并引) 其七 说骥824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
伯氏佐戎于朔陲。
获良马以遗予。
予不知其良也。
秣之稊秕
饮之污池。
厩枥也。
上痹而下蒸。
羁络也。
缀索而续韦。
其易之如此。
予方病且窭。
求沽于肆。
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
评其价六十缗。
将剂矣。
有裴氏子。
赢其二以求之。
谓善价也。
卒与裴氏。
裴所善李生。
雅挟相术。
于马也尤工。
睹之周体。
眙然视。
听然笑。
既而抃随之。
且曰。
久矣吾不睹于是也。
是何柔心劲骨。
奇精妍态。
宛如锵如。
煜如翔如之备耶。
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
顾其为驹。
藏锐于内。
且秣之乖方。
是用不说于常目。
须其齿备而气振。
则众美灼见。
上可以献帝闲。
次可以鬻千金。
裴也闻言竦焉。
遂儆其仆。
蠲其皂。
筐其恶。
蜃其溲。
(禾崔)以美荐。
秣以芗粒。
起之居之。
澡之挋之。
无分阴之怠。
斯以马养。
养马之至分也。
居无何。
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
且讥其所贸也微。
予洒然曰。
始予有是马也。
予常马畜之。
今予鬻是马也。
彼宝马畜之。
宝与常在所遇耳。
且夫昔之翘陆也。
谓将蹄将齧。
抵以挝策。
不知其籋云也。
昔之嘘吸也。
谓为疵为厉。
投以药石。
不知其喷玉也。
夫如是。
则虽旷日历月。
将至顿踣。
曾何宝之有焉。
繇是而言。
方之于士。
则八十其缗也。
不犹愈于五羖皮乎。
客谡而竦。
予遂言马之德也。
存乎形者也。
可以目取。
然犹违之若此。
矧德蕴于心者乎。
斯从古之叹。
予不敢叹。
汴州郑门新亭825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亭于西门。
尊阙路也。
相公以心规。
偫僚以辞叶。
而百工以乐成
斧斤无声。
丹素有严。
主人肃客。
落以金石。
之门。
嵚为右垣。
黄河一支。
滉漾北轩
前瞻东顾。
甍动轨直。
含景生姿。
溯空欲翔。
汴城具八方之人。
殊形诡言。
而耳目一说。
初公来临。
拥节及门。
驭吏曰。
郑州门。
公心非之。
若曰野哉。
居无何。
即旧号而更之曰郑门。
故事王公大僚之去来。
元侯前驱。
翊门而旋。
率立马尘坌中。
挹策为礼。
公心不然之。
乃下亭令于执事
桉亭东西函丈者三之有奇。
而南北五之有赢。
乐县宴豆。
前后以位。
棋阖对明。
弭掀顺时。
梁衡建。
中虚上
圆脊方廉。
高卑中经。
帘炉茵帟。
文椸睆榻。
储以应猝。
周用而宜。
乃命尹阍视亭长
抱关视掌固
启闭拚除。
是谨是孜。
锡命赐胙。
劳迎赠饯。
我当躬行。
汝先汝蠲。
挟膳提醪。
生刍缟衣。
我寮展事。
靡问文武。
汝惟汝从。
凡入而修容
凡出而修軷。
裼袭威仪。
勿籍勿诃。
繇是贵人称诸朝
偫吏咏于家。
行者誇于道。
与人同其安者。
人人驿其声而吟之。
始乎諓諓。
而成乎庞鸿。
欲无文字不可也。
公遂条白其所以然。
远命学古者书之。
公姓令狐氏。
以文章典内外书命。
以谟明登左右相
以飞语策免。
以思材复徵。
自有浚师。
无如今治。
文武两炽。
其古之大臣欤。
传信方述818年6月8日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余为连州四年。江华河东景晦。
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
余故申之以书。异日。
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
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为辞。
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馀方。用塞长者之问。
皆有所自。故以传信为目云。
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中山刘禹锡述。
唐故监察御史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840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俊。
字真长
其先叶黄帝
夫圣人之后。
与庶姓不同。
如河出昆崙。
潜于厚地。
欻焉振起。
奋为洪澜。
环回自天。
非众川也。
故自黄帝八代而生舜。
武王克殷。
求有妫之允满。
封于陈。
是为胡公
十三叶生完。
自以公子。
国难不得立。
乃抱乐器奔齐。
桓公以卿礼接之。
下又十一叶和。
以久为政。
阴浃于人。
遂有齐国
三代称王。
至建为秦所灭。
项羽入秦。
封建孙安为济北王
汉兴失国。
齐人谓之王家。
因以为氏。
安子涓。
镇东将军青州
封剧县伯
自涓至彤。
凡一十九代。
两汉公卿牧守如家牒然。
十代祖猛。
字景略
秦尚书令
伉秦成霸业。
孔明佐蜀同功。
故时人谓之王葛。
史云北海剧人。
遂著为族望。
九代祖休
曹尚书
八代祖镇恶。
佐命长安擒姚宏。
北齐五代祖⿰(田斤)
七兵尚书
兄弟九人。
时号王氏九龙。
于齐史有传。
高祖顗。
字君粹
北齐著作郎燕郡太守
曾祖敬忠
成州刺史
大父上客。
高宗封岳。
进士及第。
侍御史主客兵部员外郎
累迁兵右金吾卫将军冀州刺史灵州都督朔方道总管
见职官仪及衣□烈考瞰。
宣州宣城县
工部郎中
河东裴氏。
乃生仆射季睦
馀力工为文。
始以崇文生应。
深谋秘策。
考入上第。
监察御史
天之赋予。
莫能两大。
既扬令名。
而不以景福。
享龄五十五。
葬于河南府偃师县亳邑乡。
后以子贵。
累赠礼部尚书右仆射
夫人江夏李氏祔焉。
李门多奇才。
父暄。
起居舍人
暄子鄘。
门下侍郎平章事
高叔祖善。
台郎崇文馆学士
注文选行于时。
子邕
北海郡太守
有重名。
方之士。
求为碑者倾天下。
故夫人于盛宗。
礼范可法。
累赠至江夏郡夫人
仆射有三子。
长子早终。
次子处元
少婴沈恙。
道士养生之术。
高尚其趣。
强仕而没。
积善不试。
后来果大焉。
季子彦威
字子美
始以五经登甲科。
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
屯田郎中
户部司封。
并充礼仪使判官宏文馆学士京兆尹谏议大夫史馆修撰
以直谏出为河南少尹
入为少府监司农卿
改淄青节度使
徵拜户部侍郎判度支
势逼生患。
出为卫尉分司东都
寻起为陈许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
充汴宋亳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北海县开国子
食邑五百户。
颍川韩氏。
主客员外郎衢之女。
国子祭酒杨顼之外孙。
夫人有三弟。
皆材。
无子早谢。
礼祔葬于亳邑原。
仆射厚德覆露之。
尚书丕承之。
以蚤孤锐意向学。
尝阅诗至蓼莪篇。
感激流涕。
故其刃始淬。
及学成立。
遂为鸿儒。
入用为能臣。
参定仪制
财成经费。
起书生。
拥旌节。
今又领全师镇上游。
握神符。
垂三组。
皆向时感发之所激也。
就而学成。
名闻而身达。
欲报无所。
外荣中悲。
人子之孝。
在乎扬其先德以耀于远。
乃俾学古者书本系所自。
且铭于龟趺螭首云。
铭曰。
山积而高。
泽积而长。
圣人之后。
必大而昌。
由圣与贤。
或为霸强。
建不克嗣。
济北疏疆。
齐人德之。
其族称王。
佐于符秦。
北海重光。
仆射之生。
负材而起。
策于万乘。
擢为御史
同时条对。
干目仰视。
桂林一枝。
拾芥相似。
名动海内。
夫岂不伟。
种德而牙。
乃生令子。
出入鼎贵。
理财统师。
流根之泽。
印累累
峻其追崇。
幽显有辉。
孝嗣之
歉然弗怡。
春露秋霜。
感伤履之。
时久能慕。
禄丰益悲。
明发不寐。
永怀孝思。
摅之无穷。
曷若丰碑。
景亳之原。
佳城在斯。
金石刻
揭于道陲。
耶。
有洛之湄。
过者必下。
来观信辞。
袁州萍乡杨岐山广禅师807年5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
天生人而不能使情欲有节。
君牧人而不能去威势以理。
至有乘天工之隙以补其化。
释王者之位以迁其人。
则素王立中枢之教。
懋建大中。
慈氏起西方之教。
习登正觉
至哉乾坤定位。
而圣人之道参行乎其中。
亦犹水火异气。
成味也同德
辕轮异象。
至远也同功。
然则儒以中道御偫生。
罕言性命。
故世衰而寖息。
佛以大慈救诸苦。
广起因业。
故劫浊而益尊。
自白马东来。
而人知像教。
佛衣始传。
而人知心法。
宏以权实。
示其摄修。
味真实者。
即清净以观空。
存相好者。
布威神而迁善。
厚于求者。
植因以觊福。
罹于苦者。
證业以销冤。
革盗心于冥昧之间。
泯爱缘于死生之际。
阴助教化。
总持人天。
所谓生成之外。
别有陶冶。
刑政不及。
曲为调柔。
其方可言。
其旨不可得而言也。
惟四海之大。
偫伦之富。
必有以得其门而会其宗者。
为世导师焉。
禅师讳乘广
其生容州
姓张氏
七岁尚儒。
以俎豆为戏。
十三慕道
遵怀削之仪。
衡阳
依天柱想公以启初地。
洛阳
荷泽会公以契真乘。
洪钟蕴声。
扣之斯应。
阳燧含焰。
晞之乃明。
始由见性。
终得自在。
常谓机有浅深。
法无高下。
分二宗者。
众生存顿渐之见。
说三乘者。
如来开方便之门。
名自外得。
故生分别。
道由内證。
则无异同。
遂以摄化为心。
经行不倦。
悯彼南裔。
不闻佛经。
由是结庐此山。
心与境寂。
应念以起教。
随方而立因。
居涉旬而善根者知归。
逮周月而带缚者惭悟。
以月倍日。
以年倍时。
瘖矇洞开。
荒憬潜革。
邑中长者。
十方善众。
咸发信愿。
大其藩垣
法堂四阿。
复引僧舍。
身心恒寂。
象马交驰。
随其去来。
皆得利益。
踰岭之北。
涉湘而南。
仰兹高山。
知道有所在。
此地缘尽。
翛然化俱。
神归佛境。
悲结人世。
自趺坐而灭。
至于茶毗。
三百有六旬矣。
爪发加长。
容泽差衰。
真子号呼。
围绕薪火。
得舍利如珠玑者数十百焉。
于戏。
肖圆方之形。
故寂灭以示尽。
入菩提之位。
故殊相以现灵。
亦犹凤毛成字。
麟角生肉。
必有以异。
不知其然。
于是服勤闻法之上首曰甄升。
乃率其徒圆寂道宏如亮如海等。
相与抆泪具役。
建塔于禅室之右端。
从众也。
广公始生之辰。
岁在丁巳
元宗中元也。
生三十而受具。
更腊五十二而终。
终之夕岁直戊寅
当德宗之后元三月既望之又十日也。
后九年。
其门人还源以为崇塔以存神。
与建铭以垂休。
皆凭像寄怀。
不可以阙一。
缪谓予为习于文者。
故茧足千里。
以诚相投。
大惧其先师德音与时寖远。
且曰。
白月中黑。
东川无还。
飏于金石。
传信百劫。
彼堕泪之感。
岂儒者流专之。
敬酬斯言。
铭示真俗。
文曰。
如来说法。
遍满大千。
胜义者。
强名为禅。
至道不二。
至言无辩。
心法东行。
偫迷丕变。
七叶无嗣。
四魔潜扇。
佛衣生尘。
佛法如线。
吾师觉者。
冥极道枢。
承受密印。
端如贯珠。
一室寥然。
高山之隅。
为法来者。
千百人俱。
裔民嗤嗤。
户有犀渠。
摄以方便。
家藏佛书。
愿力既普。
度门斯盛。
合为一乘。
散为万行。
即动求静。
故能常定。
绝缘离觉。
乃得究竟。
生非我乐。
死非我病。
现灭者身。
常圆者性。
本无言说。
付属其谁。
等空无碍。
后觉得之。
像閟灵塔。
迹留仁祠。
十方四辈。
瞻礼于斯。
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818年9月27日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佛法在九州间。
随其方而化。
中夏之人汨于荣利。
破荣莫若妙觉。
故言禅寂者宗嵩山
方之人锐以武力。
摄武莫若示现。
故言神通者宗清凉山
方之人剽而轻。
制轻莫若威仪。
故言律藏者宗衡山
是三名山。
为庄严国。
必有达者。
与山比崇。
南岳律门。
以津公为上首。
津之后。
云峰證公承之。
證公之后。
湘潭俨公承之。
星月丽天。
珠玑同贯。
由其门者。
为正法焉。
公号智俨。
曹氏子。
世为之右姓。
兆形在孕。
母不嗜荤。
成童在侣。
独不嗜戏。
其夙植固厚者欤。
生九年。
乐为僧。
父不能夺其志。
抱经笥入岣嵝山。
从名师执业。
凡进品受具。
闻经传印。
皆当时大长老
我入名门。
不住诸乘。
我得觉路。
径入智地。
居室方丈。
名闻大千。
护法大臣。
多所宾礼。
曹王皋之镇湖南
请为人师。
自是登坛莅事。
三十有八载。
由我得度者。
万有馀人。
人持宝衣解璎珞为礼。
公色受之。
谓门弟子曰。
彼以有相求我。
我以有为应之。
凡建宝幢。
废寺
饰大像。
皆极其工。
应物故也。
元和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夜
具汤沐。
剃颐顶。
与门人告别。
既即寂而视身与色。
无有坏相。
呜呼。
岂生能全吾真。
故死不速朽。
将有愿力耶。
予不得而知也。
问年八十二。
问腊六十一。
葬于寺东北隅
传律弟子中巽道准。
传经弟子圆皎贞璨。
与其徒圆静文外惠荣明素存政等。
欲其师之道光且远。
故咨予乞辞。
乃作长句。
以偈铭之曰。
融灵山禹所治。
非夫有道不可止。
中有毗尼出尘士。
以津视俨犹孙子。
登坛人师四十纪。
南方学徒宗奥旨。
幼无童心至儿齿。
识灭形全异凡死。
长沙潭西逾五里。
陶侃故居石头寺。
门前一带湘江水。
吁嗟律席之名兮。
湘流而不已。
乐天劝醉810年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神曲清浊酒(清浊酒:古代酒分清浊,清酒为优质酒,浊酒为劣质酒。)牡丹深浅花。
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
沈机造神境沈机:亦作“沉”,犹深谋。),不必悟楞伽(《楞迦》:即《楞伽》,佛经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译《大乘入楞伽经》),相传为佛在师子国楞伽山所说,故名。)
酡颜返童貌(酡颜:饮酒后脸红貌。酡,《玉篇·酉部》:“酡,饮酒朱颜貌。”),安用成丹砂(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此指用丹砂炼就之丹药。)
刘伶称酒德,所称良未多(“刘伶”二句:刘伶字伯伦沛国(今江苏省沛县)人。司马氏擅权,沉湎于酒,著《酒德颂》,历数饮酒之美。)
愿君听此曲,我为尽称嗟。
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
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酩酊:大醉貌。大和:亦作太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飞觥:见卷六《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注。)
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
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此后并江陵士曹时作)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昔在凤翔日,十岁即相识。
未有好文章,逢人赏颜色。
可怜何郎吴生小字何郎)。(可怜:可爱。《方言》卷一:“怜,爱也。汝颍之间曰怜。”),二十才冠饰。
短发予近梳,罗衫紫蝉翼。
伯舅各骄纵,仁兄未摧抑。
事业在(一作若)杯盘(事业:才能。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在:原作“若”,据蜀本、卢本改。杯盘:此代指饮酒事。),诗书甚徽纆(徽纆:绳索。《易·坎》:“上六,系用徽纆。”陆德明释文:“刘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此比喻束缚。)
西州戎马地西州:指凤翔凤翔府长安之西,故云。),贤豪事雄特
百万时可赢,十千良易借(借:蜀本、杨本作“惜”。何焯校:“宋板作惜者误。”)
寒食桐阴下寒食: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晋文公负其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介子推抱树焚死。后人悯其不幸,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遂相沿成俗。而其实禁火乃周代之旧制,介子推事为后人所附会。),春风柳林侧
藉草送远游(藉草:坐卧于草地之上。《文选·孙绰〈游天台上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列筵酬博塞(博塞:即六博、格五等博戏。《庄子·骈拇》:“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行五道而投琼(即骰子)曰博,不投琼曰塞。”)
萎蕤云幕翠,灿烂红茵赩(赩:大赤色。《玉篇·色部》:“赩,大赤色。”)
脍缕轻似丝(鲙缕:细切之菜肴。鲙,《集韵·太韵》:“脍,《说文》:‘细切肉也。’或从鱼。”),香醅腻如膱(一作织)。(香醅:水上所结之薄膜。膱:原作“”,与下文韵重,据卢校及文意改)
将军下城,佳人尽倾国(倾国:倾倒一国之人,形容女性极其美丽。《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媚语娇不闻,纤腰软无力。
歌辞妙宛转,舞态能剜刻。
筝弦玉指调,粉汗红绡拭。
予时最年少,专务酒中职。
未能解(一作愧)生狞,偏矜任狂直。
曲庇桃根盏(桃根盏:酒杯名。桃根,晋王献之桃叶之妹。宋张敦颐六朝事迹·桃叶渡》:“桃叶者,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横讲捎云式(捎云式:疑为李捎(一作梢)云所创立之酒令。李肇《国史补》卷下:“国朝麟德中,璧州刺史邓弘庆始创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梢云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于举场而盛于使幕。”)
乱布斗分朋,惟新间谗慝(“乱布”二句:谓参与者分成不同小组,一比高低,为取胜而不断变化花样,暗耍手段。斗,比赛,争胜。分朋,分组。苏轼上元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耻作最先吐,羞言未朝食。
醉眼渐纷纷,酒声频餩餩(爱墨切)。(餩餩:打嗝声。《广韵·去夬》:“餩,通食气也。”)
扣节参差乱,飞觥往来织(飞觥:传杯。)
强起相维持,翻成两匍匐
边霜飒然降,战马鸣不息。
但喜秋光丽,谁忧塞云黑。
常随猎骑走,多在豪家匿。
夜饮天既明,朝歌日还昃(昃:太阳偏西。《说文·日部》:“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荒狂岁云久,名利心潜逼。
时辈多得途(时辈:当时有名之人物。《三国志·魏志·孙礼传》:“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亲朋屡相敕(敕:告诫。《说文· 部》:“敕,诫也。”)
闲因适农野,忽复爱稼穑(爱:卢本作“忧”。)
平生中圣人(中(zhòng)圣人:醉酒之隐语。《三国志·魏志·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曰:‘中圣人。’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性修慎,偶醉言耳。”),翻然腐肠贼(腐肠贼:腐蚀肠胃之贼,古人多指美酒佳肴。汉枚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亦从酒仙去,便被书魔惑。
脱迹壮士场,甘心竖儒域(竖儒域:指科举考试。竖儒,即竖儒,对儒生之鄙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司马贞索隐:“竖者,僮仆之称。沛公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矜持翠筠管(翠筠管:竹管,此代指毛笔。翠筠,翠竹。毛笔之管用制成,故云。),敲断黄金勒(黄金勒:用黄金制成之衔勒,形容极其珍贵。)
屡益膏灯膏灯:古代用泽兰子炼成油脂,用以点灯,故云。《楚辞·招魂》:“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犹研兔枝墨(兔枝墨:《玉台新咏考异》:“兔枝二字未详,吴氏注谓当作兔皮,所引《晁氏墨经》,支离不切,当阙所疑。”吴均《古意》诗:“泪研兔枝墨,笔染鹅毛素。”)
崎岖来掉荡,矫枉事沈默。
隐笑甚艰难,敛容还屴崱(屴崱:形容态度端正。)
与君始分散,勉我劳修饰。
岐路各营营,别离长恻恻。
行看二十载(行看:见卷3《遣兴十首》注。),万事纷(一作丝)何极。
相值或须臾(值:遇。五代徐锴《说文系传·人部》:“值,一曰逢遇。”),安能洞胸臆。
昨来陕郊(一作郏)会,悲欢两难克。
问我新相知,但报长相忆。
岂无新知者(知者:蜀本、卢本作“新知”。),不及小相得。
亦有生岁游(生岁:出生之年份,此处谓年龄相同。),同年不同德
为别讵几时,伊予坠沟洫。
大江鼓风浪,远道参荆棘。
往事返无期,前途浩难测。
一旦得自由,相求北山北北山:即钟山。《文选·孔雉圭〈北山移文〉》吕向解题:“钟山在郡北,其先周彦伦隐于此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今欲却过此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此代指归隐之地。)